作为一个摄影初学者,我应该如何看待重复/堆砌构图的行为 ?
今年九月,我有幸在悉尼的MCU参观了杉本博司的《时间机器》(Time Machine)摄影展。杉本的作品挑战了摄影的传统界限,邀请观众与时间、记忆和存在的本质进行互动。他的技法通常涉及长时间曝光,创造出既空灵又引人深思的图像。
这是我第一次亲自参观摄影大师的系列展览。参观后,我心中一直萦绕着一个问题:杉本博司的知名作品在网上通常只有几幅,但在展览中,每个系列的图片实际上有很多幅。后来我在网上查找他的作品资源,发现同一个构图和影调的照片竟有十多张。这些照片在主体和环境的比例、拍摄角度乃至曝光方面基本一致。虽然我明白摄影是一个没有所谓抄袭或复制的领域,毕竟各种设置的组合很可能在历史上已被尝试过。作为现代人,我们拍摄的照片即使再有创意,也很难是全世界第一个拍这类照片的人。然而,这种单纯的重复,尤其是构图的相似,真的能拍出“好”的照片吗?复制他人的漂亮构图是否可以提升我单张图片的质量?
我认为自己尚未达到那个水平,因此不打算给出自己的结论。接下来,我将收集一些网上大家的意见,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参考
正面评价
- 构图基础价值:对于初学者来说,掌握基本构图规则如三分法、引导线等,可以帮助创作出更有平衡感和视觉吸引力的作品。多种构图准则的结合使用(如三分法结合引导线)能够强化照片的表现力。
- 构图的实用性:这些构图方法简单易用,已在实际生活中被广泛应用,即使没有明确定义也能产生效果。通过基本的构图设定和技巧运用,可以实现非常好的摄影效果。
- 历来大师观点:
- 布列松派 (亨利·卡蒂埃·布列松): 认为好的照片构图就是”几何图形“;提出”重叠正方形”构图法,将画面切割成两个重叠的正方形;强调对角线构图,主体通常落在对角线上。
- 现代派(克雷格·赖利): 善于将多种构图元素组合使用,如光影分割、视觉引导线、剪影等; 认为构图元素的组合就像建筑材料,可以搭建出不同形态的视觉效果。
- 现代派(亚历克斯·韦伯):将画面填满但不重叠;主张通过有序的混乱来创造层次感;认为构图需要与世界合作,包括光线、场景、人物等所有元素。
- 极简派(劳拉):擅长运用城市元素和极简美学;注重简单细节和对称美学的堆砌。
负面评价
- 过度的机械化:过分依赖固定的构图模式可能会限制创作的自由度和创新性;单纯堆砌构图技巧而忽视画面内容的表达,容易使作品缺乏深度和情感
- 表达的局限性:仅仅依靠构图规则无法保证创作出优秀的作品,还需要考虑光线、色彩、情感等多个层面;过度追求构图的完美可能会使画面显得刻意和生硬,失去自然感和真实感
- 历来大师观点:
- 布列松派 (亨利·卡蒂埃·布列松): 等待”决定性瞬间”,反对刻意安排。
- 现代派(亚历克斯·韦伯):构图不应该是刻意堆砌,而是要”与世界合作”;好的摄影作品需要与光线、场景、人物等所有元素自然配合。
- 纪实派(萨尔加多):即使拍摄灾难题材,也要保持画面的自然美感;反对为了构图而刻意安排场景。
综合评价
- 构图规则应该作为创作的参考和工具,而不是限制创作自由的枷锁。真正优秀的摄影作品需要在技术和艺术表达之间找到平衡